久久精品官方网视频|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无码Av蜜臀浪潮|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无码|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久久精品一品二品三品无码免费

您的位置:正文

小溝背村的脫貧致富之路

2024-06-28 09:33來源:濟源網(wǎng)-濟源日報責任編輯:崔鑫

       從曾經(jīng)寂寂無名、困頓大山深處,到如今水秀山清,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核心區(qū),濟源市邵原鎮(zhèn)小溝背村奮斗了20多年。

  濟源市邵原鎮(zhèn)是河南省西北邊陲重鎮(zhèn)。北依中條,南瀕黃河,東臨王屋山,西接晉地,和山西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新安縣毗鄰,北和山西陽城縣相連,素有河南豫西北門戶之稱。邵原恰處古時河南、河內、河東“三河”之中間地帶,是太行軹道重關隘口,歷史上曾為召方國、邵亭、邵郡、邵州、邵伯縣、王屋縣等治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邵原鎮(zhèn)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qū)之一。17億年前的地殼運動,形成了這里高山、低谷、丘陵、盆地交織的多樣地貌。中條、王屋等山岳和黃河八里峽、鰲背山、銀河峽等地質遺跡,匯聚成“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一簇璀璨明珠,使邵原擁有了諸多佐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中國遠古神話原發(fā)地的生態(tài)資源。

  經(jīng)過有識之士深入鄉(xiāng)村田野搜集民間口傳神話,考察梳理邵原神話群自然原型物,并經(jīng)中國民協(xié)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論證,邵原鎮(zhèn)被命名為“中國女媧神話之鄉(xiāng)”。隨后,“邵原神話群”分別入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由此,邵原鎮(zhèn)拉開了文化立鎮(zhèn)、旅游興鎮(zhèn)、鄉(xiāng)村振興的大幕。深處大山中的小溝背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難得的山水資源,占據(jù)先機、如魚得水,快速走上了“文旅興村”的脫貧致富之路。

  一、萌發(fā)產業(yè)脫貧愿望

  小溝背村坐落在銀河峽谷的最深處,東倚待落嶺,西靠鰲背山,南傍蛾山,北與山西析城山相連,一條源自析城山的銀河水,繞村而過,是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小溝背距鎮(zhèn)區(qū)不到20公里,是河南省最后一個通公路、通電的行政村。全村森林面積1.8萬多畝,山坡耕地面積30余畝,十幾戶人家。自古以來,這里的人們耕牧為生,采藥打柴,推磨搗碓,白天爬山坡,黑夜撥油燈,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是王屋深山區(qū)遠近有名的貧困村。

  我母親出生在銀河峽出口處的銀洞河村,是喝銀河水長大的,所以銀河峽也是我從小常去的地方,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印象。兒時常聽外祖母和母親述說銀河峽、銅爐、蛾山和小溝背的故事,至今仍記憶猶新。小溝背村離銀洞河村十幾里遠,一邊是鰲背山,一邊是待落嶺。山溝里散居著西溝、南溝、柳莊、三纏腰、明崖背等七零八落的小自然莊,十來戶人家,幾十口村民。那里的石門、甕口潭、鳳凰臺、青龍崖、鰲背峰、跌簍崖、繡鞋龕、桃花棧、雙合寨、圣皇頂、回耬地、一碗水、祭祀谷堆、老鼠梯、吊驢崖、雙石人、祈子崖和娘娘廟、黃龍廟、藥王廟等許多古老地名,遍布小溝背村周邊的山嶺峽谷、溝溝壑壑,每一個古地名都有一個傳奇的神話故事。人們說這里是傳說遠古神話的黃金洼地,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小溝背,石頭溝,黑夜白日看不夠;夜晚抬頭望星星,天布銀河星星稠;下雨低頭看河谷,地上銀河彩石溝……”神秘的小溝背,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一個美好記憶。

  1996年夏天,由于工作原因,我陪同焦作市教委郁亮副主任前往小溝背村,調查濟源深山區(qū)辦學情況。那是我第一次步入銀河峽深谷,走近深山老林里的小溝背。當時,我們幾個乘坐一輛舊吉普車。當車駛入銀河峽后,崎嶇不平的河道山路上,大大小小的沙石子,比比皆是,車在沙石路上不停地顛簸前行,硌得人的心都快要跳出來了。車行至銀河峽龍山口時,路越來越狹窄,車越走越危險,走到甕口潭的懸崖峭壁時,只見臨河路段的石堰早已坍塌失修,車無法通過,我們只好下車徒步沿河前行。

  走過村口鳳凰臺,小溝背逐漸進入我的視野。村莊不大,群山環(huán)抱,河水環(huán)繞,房屋依山而建,有的屋墻是黃沙石土夯積而成,也有的是用石頭壘砌建造的,一座挨著一座,高低錯落,卵石砌墻,土屋草房,有幾分古樸原始的感覺。房屋大多陳舊,有些石頭從墻體里脫落下來,空位置像老者沒牙的嘴。屋瓦黛黑,上邊長了一層深綠的苔。木棱子窗戶,仍然是紙糊的。各家的院落大多鋪著石板,廢棄的石磨、石碾、石碓臼散落村旁,石頭壘的院墻、豬圈、牛棚、廁所,都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村口幸遇一位老人,坐在場邊的石頭上,說自己60多歲了,一輩子還沒有走出過小溝背。村里零零散散的幾個婦女和壯年漢子,身著陳布舊衣,穿的大多是平底布鞋和“愚公牌”運動鞋,說是山里人穿著它,方便結實。

  接待我們的是村黨支部茹守峰書記。我簡單說明來意后,他便領著我們一邊攀緣小溝背附近的幾個自然村,一邊介紹村里情況。全村轄15個自然村,42戶村民,180口人,留守家里的大多是些老弱婦幼,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由于禁伐禁獵,山坡梯田土薄石多,耕作不便,常年旱澇歉收,加之禽獸糟蹋,打的糧食年年不夠吃。每年青黃不接時,還要靠采摘野果、挖野菜填飽肚子,就連要買點油鹽醬醋,也得從雞窩摸個雞蛋去換。村民一天到晚,不是用牛拉磨,就是人搗碓,大多生活物品還要到山外購買。

  村里通往山外只有一條十幾里長的峽谷山路,要翻越十幾道山嶺,蹚水過河二十多次,往返一次足足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每次出門總是早不見日頭,晚不見太陽。來回物品也全靠人力,擔著山貨,背著食物,到山外去加工、變賣,再買回衣裳鞋襪、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致使小溝背人常年吃糧靠統(tǒng)銷,花錢靠救濟,是濟源深山區(qū)遠近有名的貧困村。不知多少年來,山里人從來沒有走出這座深山中的銀河峽,只有一首民謠早已傳出大山了,“小溝背,活受罪,不推磨,就搗碓,沒啥蓋,蓋簸箕,沒啥枕,枕棒槌……”這首民謠只哼唱了一半,樸實老成的茹守峰就說不下去了,我們一行人也感慨萬千。

  茹守峰告訴我們,新中國成立后,新生活也開始逐漸走進小溝背村,柴油機、小鋼磨、村辦小學、醫(yī)療點、小喇叭、固定電話等,不斷地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改革開放后,小溝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但是,由于長期不通路,不通電,信息閉塞,和山外的村莊比,依舊是塊窮鄉(xiāng)僻壤。

  多年來,政府十分關心山里人擺脫貧困,提出過整體移民搬遷的想法,也曾支持小溝背村民們自力更生、劈山開路,初步打通了小溝背通往山外黃楝樹村的沿河土石山路。但“飛鳥戀舊林,狐死還首丘”,村民們還是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窮家舊舍。由于山高路遠,居住分散,村里孩子上學的少,輟學的多,上中學要翻山越嶺、蹚水過河到15里以外的黃楝樹村,甚至更遠的花園、邵原等村中學去讀書。先前年輕人多從鄰近的陽城縣橫河鄉(xiāng)娶媳婦,后來人家那邊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姑娘再也沒人愿意嫁過來。全村22個青壯年中,成不了家的就有10來個。其中一家,一個60多歲的老娘領著3個三四十歲的光棍兒子過日子。村里老年、婦女、兒童看病就醫(yī)也很難。在20世紀90年代初,因治療不及時致死的產婦就有5人。近幾年,小溝背人又開始“孔雀東南飛”了,一些年輕人或移居他鄉(xiāng),或外出務工,就連本村的姑娘也都出嫁到山外了,只剩下一些年老體弱的村民留守。如柳莊居民組只剩下一家兄弟仨,其中一個還是在修鰲背山水庫時受傷的盲人。南溝也只有茹家不肯遠去的兄弟倆,在家陪伴年過七旬的老娘度日。

  一天的耳聞目睹,讓我感慨許多。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大山深處貧窮落后的小溝背,聽到了小溝背人對貧困的傾訴和對新生活的向望。此行中,我和茹守峰書記交流碰撞,萌生了利用山水文化資源發(fā)展小溝背文化旅游產業(yè)的想法。

  二、匯聚文旅開發(fā)智慧

  2000年初,我和小溝背村黨支部書記茹守峰、時任花園管理區(qū)書記翟鋼炮反復磋商,決定把一些知名的邵原在外工作人員邀請回來,為小溝背脫貧出謀劃策,探尋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從那天起,我陪同眾鄉(xiāng)友多次走進銀河峽谷,翻山越嶺,攀巖走壁,探研山水,把脈問計,盼望能為小溝背找到一條脫貧致富的金光大道。

  2000年6月,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擇令、上海同濟大學教授翟良山、北京原中國文聯(lián)戲劇出版社黨組書記兼副社長翟明戰(zhàn)三位鄉(xiāng)友,相約返鄉(xiāng)。我陪同年過六旬的三位學者歷時7天,考察了小溝背一帶的主要文化旅游資源。7月,在邵原鎮(zhèn)政府召開的“邵原山水森林旅游資源考察報告會”上,楊擇令教授代表三位學者,以《邵原山水旅游資源考察報告》為題作了激情演講,提出了以小溝背村為中心,依托文化和山水資源,開發(fā)旅游度假區(qū)的思路。楊教授的匯報演講,充滿濃濃的鄉(xiāng)情與才情,讓我感受至深,激動不已。

  2001年夏,堂兄翟明戰(zhàn)自北京返鄉(xiāng)探親,又約我和翟明祥、翟鋼炮等幾位親友再次跋山涉水,探訪小溝背。我們徒步順河而上,一路迤邐而行。夜宿小溝背,圍在一盞油燈下,聽茹家大娘講鰲背山、繡鞋龕、餓虎寨、藥柜山、待落嶺、祈子崖等名字的來歷。我們沉浸在女媧捏泥人、湯王爺箭尋桑林、王莽攆劉秀等一個個傳說故事里,聽得如夢如幻。

  明戰(zhàn)兄返京后,仍激情奔涌,給明祥兄寄來《向家鄉(xiāng)父老進一言》家書,暢想小溝背開發(fā)旅游的美好愿景:“為了反哺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為了感謝情深意厚的家鄉(xiāng)父老,我也向父老鄉(xiāng)親們進一微薄之言,以期拋磚引玉。擇令、良山在考察報告說‘邵原的旅游資源,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很豐富,檔次很高,是一筆巨大財富,如果及時開發(fā),定能帶動邵原經(jīng)濟的騰飛,使山區(qū)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上一個新臺階’,我對這個結論深有同感。邵原鎮(zhèn)以現(xiàn)有的旅游資源條件發(fā)展旅游業(yè),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我們再不能循著過去的老路,‘背靠金山要飯,懷抱珠寶哭窮’了?!痹谛胖?,明戰(zhàn)兄提出了開發(fā)“中華創(chuàng)世文化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初步構想。

  隨眾鄉(xiāng)友多次考察,讓我真正領略了邵原生態(tài)文化的魅力,萌動了探研“邵原神話群”的想法。

  三、梳理創(chuàng)世神話資源

  2002年春,我和一群同道鄉(xiāng)友攜手組織成立濟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會,開始踏上了探索王屋山生態(tài)文化瑰寶和開發(fā)“小溝背·銀河峽風景區(qū)”的追夢之路。從此,我們牽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民協(xié)、河南省民協(xié)、北京大學、鄭州大學、上海同濟大學、長春地理研究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西安師范大學等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在“兩山一河”(鰲背山、待落嶺和銀洞河)中摸爬,揭秘山水秘籍,探源女媧神話。

  歷時多年的艱辛跋涉,上百次地探尋小溝背,審視銀河峽的五色石,聚焦鰲背山的峰巒雄姿,瞭望黑龍山斗頂峰的奇妙,凝視待落嶺娃娃崖的天然“壁畫”,挖掘山里人撲朔迷離的神話傳說,整合梳理“邵原神話群”的原生態(tài)資源。集聚人力,匯聚智慧,籌措資金,開啟山林,科學規(guī)劃,繪制藍圖。山里山外人一起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托起“告別貧困,發(fā)展旅游,小溝背必將升騰”的期待與夢想。

  2002年7月的一天,我們再次陪同中科院院士翟明國堂兄考察小溝背。他從地質學角度詮釋了小溝背的地質地貌特征,認為“邵原鎮(zhèn)北部地區(qū),以近南北向斷層為界,以北形成山岳,以南為平原或小丘嶺,形態(tài)復雜,斷層縱橫,褶皺發(fā)育,地形獨特,山岳形勝,是產生華夏遠古文化的基礎”。 這為我們探源女媧神話提供了地質學的有力支撐。當年冬天,我與時任濟源市旅游局副局長的李立政陪同中科院長春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華仁葵先生,考察小溝背旅游文化資源。華先生更是一見鐘情,如獲至寶,驚嘆不已:“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呀!這里就是女媧神話原創(chuàng)地!”之后,他專書考察論文,從地緣說、物證說、史跡說的角度,詳盡解讀女媧神話產生的秘籍,認為“女媧神話的原創(chuàng)地是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以西、中條山以南的古邵州地區(qū),遠古時代的邵原先民是女媧神話的創(chuàng)編者”。

  2006年4月,臺灣中國民俗文化學者金榮華先生應約蒞臨邵原,專程探研女媧神話源流。我們連續(xù)幾天給金先生當向導,走銀河峽,上鰲背山,攀待落嶺,一起觸摸佐證女媧神話的生態(tài)原型物,甄別鑒證,分類整合,明確標識。金先生的解讀讓我眼中原有的山峰、崖壁、奇石,一下子變得有聲有色,一幅中國女媧神話的生態(tài)畫卷立刻呈現(xiàn)在眼前,真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之后,中國民協(xié)在河南鄭州召開 “鄭州·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金榮華先生宣讀《女媧神話產地的印證》一文,認為“從人類心理發(fā)生學出發(fā),認為濟源市邵原鎮(zhèn)3000多米銀河峽谷里的五色石,引發(fā)出先民聯(lián)想編織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小溝背西側的巨大山體,形似海里巨鱉伏臥于山頂,古先民又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認為這即是女媧斷足立極之鰲;待落嶺絕壁陡立的娃娃崖,又聯(lián)想即是女媧以藤條抽濺泥漿成人的遺跡。由此推斷邵原鎮(zhèn)小溝背當是女媧神話的發(fā)祥地。” 金先生的發(fā)言在會里會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時間,“小溝背”“女媧神話產地”成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媒體戲說“天方夜譚”,女媧神話產地濟源。

  2006年5月,我和盧乃禮幾位鄉(xiāng)友懷著滿腔激情,信心百倍地開始協(xié)助邵原鎮(zhèn)政府申報“中國女媧神話之鄉(xiāng)”,傾己之力,挑燈夜戰(zhàn),整理編輯申報材料。然后,又馬不停蹄地“四走鄭州”“三進北京”,呈送各種文字圖片資料,客觀反映當?shù)貙嵡?,詳細匯報工作進展。9月,又牽手由中國民協(xié)副主席夏挽群、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陶立璠等組成的中國民間文化之鄉(xiāng)專家評審團再進銀河峽,對小溝背一帶作實地考察,終于收獲了一個科學的結論:“經(jīng)過對邵原地區(qū)口頭傳說、民間習俗等豐富文化遺存,和以鰲背山、娃娃崖、五色石為代表的大量的地質遺跡進行考察,女媧神話故事中所涉及的所有內容,在邵原鎮(zhèn)小溝背都可以找到它的契合點。因此,發(fā)生在邵原地區(qū)小溝背一帶以中華創(chuàng)世文化為核心的女媧造人、補天系列神話,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廣博深厚,從宇宙學、地緣學、季候學、地理學,到人類學、考古學、古神話學,以及風情民俗學等,無所不包,堪稱我國史前文化的一個縮影。”9月18日,中國民協(xié)黨組正式研究決定授予濟源市邵原鎮(zhèn)“中國女媧神話之鄉(xiāng)”稱號。之后,“中國女媧文化研究基地”也隨之落戶邵原。

  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自2000年起,我親歷了“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揚帆起航、砥礪奮進的全過程。當我和一群學者、鄉(xiāng)民從踏上探秘“中國女媧神話之鄉(xiāng)”那天起,也緊鑼密鼓地全力助推“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的開發(fā)進程。

  2002年1月19日,邵原鎮(zhèn)政府下發(fā)了《關于成立小溝背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籌備組的批復》。不久,“邵原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小溝背村民也在一份沉甸甸的《村民協(xié)議書》上簽名畫押。當年,經(jīng)過專家學者考察論證、梳理整合生態(tài)文化旅游資源,策劃商榷,小溝背《中華創(chuàng)世文化生態(tài)旅游區(qū)總體規(guī)劃方案》通過評審。此規(guī)劃確定了小溝背開發(fā)旅游的遠景目標,即“創(chuàng)世文化開發(fā)區(qū)、生態(tài)文化保護區(qū)、旅游扶貧示范區(qū)”,為“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的發(fā)展定航樹標。

  “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的開發(fā)之路,并非一路坦途,是大家同心協(xié)力、勠力奮斗干出來的。有的積極爭取政府授權開發(fā)旅游,有的協(xié)調村民關系,有的組建開發(fā)公司,有的邀請專家謀劃,有的駐村開辟基地,有的籌措啟動資金。為圓小溝背人的脫貧夢,他們向親戚朋友借款,中途資金受阻,動員子女借貸資助,艱難時,干脆押自家房貸款,力渡難關。小溝背旅游開發(fā)之初,困難重重,前途難卜,但村民們在村黨支部書記茹守峰的帶領下,熱情地接待所有進村開發(fā)旅游的山外人,一路助力。正是這些敞開懷抱的山里人,硬是在王屋深山區(qū)踏出了一條“文化興村、旅游扶貧”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給小溝背帶來了希望。

  2004年,“邵原小溝背景區(qū)旅游資源賞評活動啟動儀式”在銀河峽石門隆重舉行,“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一日游線路初見端倪。2005年春,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正式開門營業(yè),填補了邵原革命老區(qū)過去旅游產業(yè)的空白,為王屋山區(qū)綠色經(jīng)濟發(fā)展增添了一個新的增長點。2006年,小溝背景區(qū)投資20多萬元修建仿五色石“鳳居”,依鳳凰臺而建;2007年,《愚公移山》電視連續(xù)劇拍攝基地“愚公村”落戶銀河峽。20I0年,投資80余萬元的媧皇廟,仿古建造,坐落鰲背山腰。

  2011年9月,在“紀念‘中國女媧神話之鄉(xiāng)’命名10周年座談會”上,時任中國民協(xié)副主席、河南省民協(xié)主席的夏挽群先生曾呼吁:“我們要利用文化資源,把它轉化為文化資本,融入當前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態(tài)旅游,把我們文化的DNA變成GDP?!?014年,“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晉升國家4A級風景區(qū),打造出又一個民族精神家園。

  “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已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保護生態(tài)資源,增設基本設施建設,更新游覽觀光景點,優(yōu)化安全服務設施,加大文化產業(yè)投入,提高旅游產品品位。幾年來,景區(qū)累計接待國內外專家學者、游客300余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綜合收入2500多萬元,不斷帶動小溝背村民經(jīng)濟收入逐年遞增。2000年,小溝背人均年收入300多元,2012年增至1000元以上,一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如今的小溝背已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F(xiàn)在全村48戶中,有15戶蓋起新磚瓦樓舍,小溝背人依托景區(qū),建賓館,開飯店,經(jīng)營商鋪,農家人成了深山溝里“小老板”,全村138口人人均年收入15000多元,是2000年人均年收入300元的50多倍,成為全鎮(zhèn)脫貧致富的先進村。

  經(jīng)濟發(fā)展也帶動了教育事業(yè)的進步,全村所有的孩子到城里上學讀書。2000年前,全村只有3個高中畢業(yè)生,現(xiàn)在村里已有12個大學畢業(yè)生?!俺约Z靠統(tǒng)銷,花錢靠救濟”的小溝背,已率先在王屋深山區(qū)脫貧致富。

  “小溝背·銀河峽景區(qū)”還帶動了小溝背村周邊的黃楝樹、雙房、花園、神溝、杏樹洼等村第三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他們和小溝背一起步入王屋山老區(qū)人民“脫貧致富、鄉(xiāng)村振興”的快車道。

  (本文作者翟明東,河南濟源人,1948年12月生,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中共濟源市第九屆黨代會代表和濟源市第九屆、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回頂部
沛县| 合作市| 宿迁市| 涟水县| 安达市| 清涧县| 乌兰察布市| 南皮县| 文水县| 西和县| 中方县| 海安县| 斗六市| 会泽县| 江孜县| 宜川县| 昆山市| 周口市| 中牟县| 怀宁县| 吉林省| 依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平市| 盱眙县| 无为县| 小金县| 固原市| 伊川县| 武夷山市| 深圳市| 桂林市| 汉寿县| 南康市| 泰和县| 汶上县| 古田县| 龙南县| 天气| 小金县|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