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官方网视频|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无码Av蜜臀浪潮|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无码|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久久精品一品二品三品无码免费

您的位置:正文

回望宋莊

2024-06-14 09:09來源:濟源網-濟源日報責任編輯:崔鑫

  鋦匠

拉洋片

吹糖人

  第六章 經濟建設與民生

  (1949~1966)

  從1947年土地改革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20年間農村管理體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最初的互助組、合作社,到宋莊鄉(xiāng)(即后來所稱的小社)、村聯社(即后來所稱的大社)、九星社等一系列帶有政治運動性質的旨在推動集體生產的改革,到大躍進、大煉鋼鐵、大鍋飯等“一大二公”全民所有制制度的探索,再到逐步完善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農業(yè)生產管理與分配體系,農村經濟和群眾生產生活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總體而言,這個時期的農村還是十分貧困的,溫飽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真正解決。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以后,全村分為6個生產隊。資料顯示,1965年,宋莊全村有1063畝耕地,631口人,250名勞力(男勞力112人,女勞力138人),牛驢43頭,騾馬11頭,豬78頭,羊25只。1967年,全村6個生產隊的勞動日值分別是:一隊0.6元,二隊0.46元,三隊0.52元,四隊0.48元,五隊0.5元,六隊0.6元,總體生產力水平還是很低的。從存檔資料中還可以看出,夏糧播種面積只占土地總面積的60%,占比較低;其主要原因是土地肥力達不到,小麥種多了,產量就會更低。而秋作物中的紅薯種得比較多的原因,一是紅薯產量比較高,還不太消耗地力,二是按當時的糧食分配政策,5斤紅薯折合1斤糧食,多分些紅薯,群眾就可以基本填飽肚子。

  這個時期的農村生產管理還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在“三級所有”政策的前提下,勞動力平調現象非常普遍,縣、鄉(xiāng)(公社)兩級抽調勞動力搞水利工程,不但不付工資,還要在生產隊記工參加分配。比如50年代的綠化荒山,60年代的三河水庫、曲陽水庫修建,6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xù)到70年代的引沁濟蟒水利工程(后來改稱愚公渠),都是采取縣、鄉(xiāng)、村三級層層分解任務、無償平調生產隊勞動力的辦法搞起來的。

  第一節(jié) 五十年代鄉(xiāng)間風物

  張口多“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口語中很多東西帶“洋”字,洋火(火柴)、洋堿(肥皂)、洋襪、洋線(線團)、洋車(自行車),等等。有一種深受小孩子喜歡的“洋片”,常在大街上表演。洋片實為畫片,內容也多為《西游記》《水滸傳》等中國故事,是一種小型的彩色連環(huán)畫,裝在一個大箱子里,人透過一個凸透鏡往里看,畫片就顯得大些。畫片是裝在一個大滾筒上的,人力勻速搖動滾筒,連環(huán)畫上的人物就活動起來??囱笃卜Q拉洋片,之所以叫拉,大概與講解畫片內容的藝人的動作有關。藝人操縱的樂器有三件,一個扁鼓,一個小鑼,一副镲,這三樣打擊樂器被固定在一個架子上,用一根細繩子相連,藝人拉動繩子,裝在箱子里的畫片換幅時,三件樂器一起響,再加上藝人的說唱,就顯得熱鬧非凡。

  還有宣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幻燈片,內容是推廣農作物間苗知識,但也被人們稱為“洋片”。因為沒有電,放映幻燈片必須在晚上,而且天越黑越好。光源是用干電池點亮的燈泡,影像投射到白墻上,而且是彩色的。

  在張口多“洋”字的年代,人們夠買東西,常常要指望挑著擔子走村串巷的“貨郎”?!柏浝伞辈皇鞘裁葱滦挟敚柏浝伞敝?,古已有之,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在“貨郎”之前加了一個“洋”字,并不是洋人當了“貨郎”,而是土貨郎賣的是洋貨,但招徠生意用的撥浪鼓仍是舊物件,那是“貨郎”的“代言人”,撥浪鼓一搖,低頻率的聲響,并不顯得吵人,聲波卻能傳遞很遠,根本不用吆喝;片刻工夫,即有婦孺老少蜂擁而至。

  過年如“過關”

  “年關”本指舊時窮人家年底清欠還賬如同過關,但老一輩人至今仍用“年關”來稱呼過年。這也許只有新中國成立前后出生的這一代人才能夠理解——在前后多年里,每逢過年,父母們都要沒日沒夜、無休無止的勞作,就如同過關一樣;尤其是對家庭主婦而言,更是如此。

  首先是吃的。在沒有實行公社化大集體生產以前,夏糧接不住秋糧,秋糧吃到過年以后,就到了鬧春荒的時節(jié),總而言之,全年糧食是不夠吃的。但是,還有一句老話叫“能窮一年不窮一節(jié)”,過年還是要盡可能過得好些。能吃上肉和白饃,是過年的重要標志。大多數人家,過年還是要買上二三斤肉、蒸上幾籠饅頭的——哪怕是白饃少些黑饃多些,至少親戚來了,能見幾片肉,吃上兩個白饃。

  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的餃子是必須要吃的,哪怕是摻了玉米面的雜面餃子,吃起來盡管不那么可口,還是覺得享受了口福。一般家庭都不做摻了紅薯面的餃子,因為那餃子盡管口感也不錯,但看上去很不漂亮;過年嘛,還是要吃白面餃子!

  多數家庭大年初一只能吃一天白饃。從初二開始,就要黑饃白饃搭配著吃,或者一頓只能吃一個白饃?,F在的人聽說這話,可能覺得好笑——一個饃還不夠吃嗎?豈不知那時的人,一年到頭窮腸寡肚的,一頓飯吃三四個甚至四五個饃,是很正常的。另外,鄉(xiāng)間還有一個講究:為了表示家里日子過得還不算太差,正月初五前不能蒸饃,正月十六前不能把年饃吃完。因此,從初二開始吃黑饃的規(guī)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那時的黑饃也不是現在常見的黑饃,而是紅薯面、玉米面、甜糠面,甚至柿疙瘩面做的卷糕,或者是玉米糝和蘿卜絲做的菜糕之類。初五以后,僅剩的幾個白饃就會被家長當寶貝一樣藏在一個小缸里,以防風干開裂;還要在饃與缸壁之間墊上一層白粗布,以防發(fā)霉。那白饃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那天,一家人把這幾個饃吃完了,這年才算過圓滿了。

  與過年準備吃的東西相比,家庭主婦為全家人做衣做鞋的“年關”更加漫長。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基本上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5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實行糧票布票政策,但糧票是對城市人口供應商品糧而言的,與農村無關;布票一人一年只發(fā)幾尺,后來增加到一丈二、一丈六,也僅僅能買一身衣服的布料,全年買衣料是不夠用的。但是,有些家庭發(fā)了布票卻沒錢買布,因此還有賣布票的。

  大多數家庭,每年要自己紡花織布,做衣做鞋。入冬時節(jié),家家的婦女都要趕制一家人過冬的棉衣棉褲棉鞋和過年的衣裳,最為辛苦。手工做一件衣服,要三四天時間,白天往往還要干地里的活,大多數針線活都要利用晚上時間做。因此,夜晚昏黃的燈光下,通宵熬夜紡花織布納鞋底,就成為家庭婦女冬日里的常態(tài)。在冬日空寂的夜晚,站在街上就能聽見家家戶戶搖動紡車紡線的嗡嗡聲響。

  過年還有一個重要儀式,就是小孩子跟著家長去給本族的長輩磕頭拜年。舊時,一家有兄弟四五個的雖不少見,但由于戰(zhàn)亂和疾病等原因,常常會出現“斷代”。為了強化宗族認知,培養(yǎng)家族情感,每逢過年,各個家族都要挨家挨戶給長輩磕頭。于是,大年初一早上,一群小孩子在同輩兄長的帶領下,依次到各家給長輩磕頭拜年,就成為一種頗為莊重的儀式。

  水井

  自從80年代家家戶戶有了手壓井,90年代又開始使用自來水以后,僅僅二三十年的時間,古老的水井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過,對水井的“功勞”,特別是那些因為有水井而產生的故事,依然鮮活。

  宋莊水井的歷史不可考,但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它們都是一個個地標性的存在。這些水井,有些在村里大街上,有些在村外田地里,有10多處。它們原來大多是殷實人家的私產,土地改革時,地里的水井和土地一起被重新分配。合作化運動和實行生產隊集體生產勞動以后,水井的主人也都跟著姓了“公”;村里大街上的幾口井,原本都是公用的,但到土改時,因為政策規(guī)定所有財產必須明確分到戶,水井反倒成了私人的財產。不過,老百姓說得好:“那是一口井,不是一件東西,還能背到你家去?”所以,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這水井還是大伙的。

  宋莊村南北兩條大街,100多戶人家,吃水主要依靠街上的3口井。北道街李順然家門口的水井,供應的戶數最多。每天早上,是家家戶戶擔水最忙的時候,有時竟會排成隊。這時候,也是大伙交流情感的機會,可以借機說說家長里短、奇聞逸事,至少也要互相問候一言半句。早上擔水人多,大概是井水經過一夜的沉淀,比較清澈的原因。

  從井里取水,多用轆轤。轆轤有木制的,也有鐵制的。鐵制的耐用,用上幾十年都沒問題,但不宜做得太大。木制的正相反,可以做得很大,適宜水井很深的地方用。我們這一帶井水淺,只用鐵轆轤。由于轆轤軸都是木制的,摩擦力有點兒大,絞水時就會發(fā)出聲響。每天清晨,絞轆轤的呱呱聲,在尚無雜音的空氣里能傳得很遠,就像在聲聲呼喊貪睡的人們起床。

  每天擔水是家長的事,也是孩子們的事。多數人家的孩子,過了十來歲,就開始為家里分擔起這個擔子。一擔水擔不動,就把一桶水分為兩個半桶水。人小個子低,桶底會磕著地,要把鉤擔的鏈子在兩端分別繞一圈才好使,但繞的方向必須相反,不然鉤擔一上肩就會打轉,這是小孩子擔水必須掌握的技巧。水擔夠了,放置水桶也有講究。60年代以前的水桶,多數是木桶,木桶不怕水浸,就怕風干,風干了就會漏水,甚至散架。因此,最后一擔水不能完全倒干凈,要剩一點水,保證到下次再用前不會蒸發(fā)完。后來,木桶逐步被淘汰,換成了鐵皮桶。鐵桶怕生銹,用完了要扣起來放,把水淋干。

  由于擔水費力費時,有些用水多的活兒,人們就會直接拿到井臺邊兒去干,比如夏天洗衣服,秋天洗紅薯曬紅薯片,入冬洗白菜漚酸菜等,都是到井臺邊做。尤其是漚白菜,由于時間集中,還要用大鍋燒水,需要幾個人一起干,往往一連許多天,井臺邊白天黑夜都是人聲鼎沸,歡聲笑語。

  與村里用轆轤絞水或用繩子打水千年不變的取水辦法相比,村外澆地用的水車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卻不斷更易。地里的水井上架的水車有兩種,一種是古老的鐵木混制的水車,一種是新推廣的“解放牌”鐵制水車。鐵木水車個頭很大,高約三尺,長寬都有六七尺,所以又稱“大水車”?!按笏嚒敝饕獦嫾袃蓚€大輪盤、一串水斗和一個水槽;兩個大輪盤,一個水平安置,一個垂直安置,可以把畜力牽引的水平運動的力轉換成垂直運動的力;垂直運動的輪盤帶動一串長長的水斗,就可以把井水提上來,自動倒進水槽,引流入田。由于這種水車構件摩擦力大,要用兩頭大牲畜才能拉得動,再加上構件容易損壞,不易維修,50年代后期就被淘汰了。

  “解放牌”水車,顧名思義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換代產品。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傘式齒輪把水平運動轉換成垂直運動,牽引環(huán)狀鐵鏈;鐵鏈穿在一端深入水井、一端固定在水槽上的鐵皮水車筒里,靠鐵鏈上的橡皮碗緊貼筒壁上升,就能把井水源源不斷地提升到地面。與“大水車”相比,“解放牌”水車最大的優(yōu)點是結實耐用,也比較省力,可以用牲口拉,也可以人力推,且不太費力,所以從50年代一直使用到70年代才被淘汰。70年代以后,農村用電逐步普及,又打了機井,水車才逐步被抽水機代替。

  代替農村家庭生活取水的手壓井,大約也是從70年代初開始普及的。手壓井的歷史據說有上百年,但是由于受所使用材料的限制,農村使用得較晚。它的主要構件井管、活塞、手把等,都是鐵制的(井管后來采用塑料管),而且都是大工業(yè)的產品,過去的鐵匠是做不出來的。手壓井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一是家家戶戶都可以在自家院子里打一口井,取水很方便;二是相對于過去用水桶打水的水井,雖然用的都是地下水的表層水,但還是要干凈些。

  打土坯蓋房

  60年代以前蓋房筑墻,多用土坯。做土坯要選擇耕作層以下黏性較好的土,先做成土坯,相當于磚塊,但比磚塊要大許多,并且有一個很恰當的名字:胡砌。打胡砌的工具,須有一個模子和一個杵子。模子須選用結實的硬木,做成長約一尺二寸、寬約八寸、厚二寸半左右的模子;杵子是用青石雕造而成,直徑三四寸,重約十來斤,安上一個木柄,柄上再加一個橫木,便于兩手握著上下用力。打胡砌時,先在模子里撒上草木灰,以防粘連,然后裝上土,用腳踏踩一下,用石杵按照先中間后四角的順序,把模子里的土搗實;最后去掉模子,用雙手把土坯小心翼翼地搬到平整的地面上立著碼起來,中間留下一指寬的縫隙,以便通風干燥。那時候,打胡砌是農家經常要干的一項技術活,還有人為此編了操作口訣:“三锨土,十八杵,上六杵,下六杵,中間六杵跟著走。”

  打胡砌的工具比較簡單,適宜小規(guī)模制作土坯。還有一種土坯制作方式,叫牛踩胡砌,制法較為古老,大體程序是:先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上洇水,然后集中多頭牛,由人牽著,在濕地上轉著圈踩;經過牛蹄反復踩踏,濕土就成了質地致密的硬泥,再用石滾碾平,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犁地用的犁鏵去掉,換成一把犁刀,一人在前邊牽著牛走直線,一人在后邊扶犁,就可以把碾平的泥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土坯;把成片的土坯鏟起來,碼成垛,曬干,就可以用來蓋房壘墻。用這種辦法制土坯,批量大,效率高,但也有缺點,就是制土坯用的是地里的上層活土,三兩年內長不好莊稼。

  用胡砌壘墻蓋房,雖然施工速度快,但打胡砌不但費時費力,晾曬運輸也不容易,壘成的墻也不太結實,所以到60年代以后,蓋房雖然還是土墻,但是不再用土坯,改為了“垛墻”。垛墻的基本方法,是把地里的土運到事先壘好的墻基處,洇透水,拌上麥草,用工具翻動幾遍,調和成可以堆起來的硬泥,一塊塊垛在墻基上,垛到一定高度后,用專用的工具把兩邊刮平即可。缺點是不能一次垛得太高,一層只能垛3尺,待晾曬半干后,再垛第2層第3層,直至達到預定高度。垛墻施工較為簡單,比土坯墻還結實,整體性也好。這種筑墻方法,一直沿用到1985年全村統(tǒng)一規(guī)劃蓋房時才改用磚墻。

  火柴

  火柴是從西方傳過來的。50年代初期,人們把火柴叫“洋火”,也叫“取燈兒”,即“取來點燈”之意。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春桃》中,主角扮演者劉曉慶有一句臺詞“換取燈兒”,就是指商販用火柴以物易物;字幕上還用括號注明是指“火柴”,可見80年代多數人已不熟悉這個名詞。

  “取燈兒”的前身是燧石取火,也稱火石。60年代火柴普遍使用后,有些老年人還用火石打火。用火石打火,要與火鐮配合使用?;痃犑且粋€金屬制件,呈弧形,約有兩三寸長。使用時,左手捏住一團舊棉絮或草紙,中間包一塊火石,右手用火鐮迅速撞擊火石,經過多次反復,火石迸出的火星就“很可能”引燃棉絮或草紙;這時就要趕緊深吸一口氣,對著一點點火星徐徐吹去——待見明火后,即可點燃備好的柴禾。如遇天氣潮濕,打火失敗也是常有的事。因取火不易,所以人們常常要留心保留火種,以備下次再用。保留火種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燒火做飯結束后,盡量保留鍋底下的炭火,二是秋天割一些黃蒿,擰成草繩,曬干后備用,遇到下雨天或潮濕季節(jié),就可以點燃,以延續(xù)火種。

  火柴初產英國,清朝道光年間傳入我國,故國人稱之為“洋火”?!叭魞骸眲t是“洋火”的中國化。有了火柴以后,做飯生火容易了,晚上點燈尤為便利——“取燈”之名實在是生動又貼切。50年代的火柴,安全系數很低,隨便在什么地方一劃就可以劃著。那時候,小孩子穿的衣服臟得很了,看上去有一層硬痂,大人們往往會說:“看你的衣裳可以劃著洋火?!焙髞砀倪M了原料配方,火柴就只能在火柴盒側面的磷面上劃著,故又稱“安全火柴”。

  火柴在50年代到70年代,不僅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衍生出一代或雅或俗的“火花文化”。50年代的火柴盒,都是用木材做成的,上面有貼畫,稱為“火花”。貼畫內容大多與當時的生產生活相關,如挑燈夜讀的小學生、熱情待客的售貨員以及當年國家大事如全運會召開、新安江水電站建成發(fā)電等。到60年代初嚴重經濟困難時,火柴廠包裝火柴不再用木質火柴盒,改用紙袋包裝,并在紙袋上印上“節(jié)約木材”等字句,像是對用戶的道歉。國民經濟恢復后,火柴也迎來了新生,恢復了木質火柴盒,藝術家們便在火柴盒貼畫上做文章,比如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草原英雄小姐妹雙人頭像等,以此傾訴革命激情。

  火柴也能給小孩子們帶來樂趣,可以用它做火槍,把火柴頭掐下來,裝在自制的手槍上,扳機一放,可以聽到“叭”的一聲響,只是沒有子彈射出?;鸩裼猛炅?,火柴盒也有利用價值,比較常見的是用它當容器借鹽。家庭主婦做飯,有時飯做成了才發(fā)現沒鹽了,于是就拿個火柴盒到鄰居家借一火柴盒鹽,還人家鹽時,還用這個火柴盒。這樣,雙方感覺都好。

  五六十年代照明用的燈盞多用生鐵鑄成,燈油是植物油。燈盞口沿處有一凹槽,用棉線數十根做成燈捻,盤在燈盞中,一頭從凹槽引出,點燃即為燈頭,也稱燈火?!叭f家燈火”最早應是指如此之“燈火”。燈火雖弱小,但一到夜晚即顯其光亮。燈捻燒得久了,會有積炭結痂,需要剪去一點,于是又有“剪燈花”一說。

  對家庭婦女們來說,晚上紡花能用上油燈,已屬不易了。還有更為節(jié)儉的人家,僅靠點燃一炷香就能紡花。坐在紡車前,一手搖動紡車嗡嗡作響,一手捻著棉條抽線,兩眼僅憑香頭紅光一點,要把紡出的棉線準確地纏繞在線團上,是何等不易!

  和“洋火”相對應的是“洋燈”?!把鬅簟庇玫氖敲河停驗楫a于外國,就順理成章稱為“洋油”?!把笥汀边M入我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我們這里50年代才開始使用。為了把“洋燈”與原來的油燈相區(qū)別,人們就把原來的油燈叫做“黑燈”。煤油與植物油相比,可燃性很強,不能用老式燈盞,而需要在封閉的容器口上穿孔置燈捻,才不會引起火災。優(yōu)點是比老式油燈要亮很多,缺點是人坐在燈下看書寫字時間長了,油煙會隨著呼吸積聚在鼻子周圍,就像長了胡子。50年代的小學生上夜自習,自己帶一盞煤油燈,下課回家后也不洗臉,早上起來,嘴巴鼻子周圍還是黑黑一片。后來,又有用玻璃燈罩的美孚燈,燈頭大且亮,油煙相對也少,但是買一盞美孚燈要一塊多錢,還費油,耗油量比用墨水瓶做的油燈要多好幾倍,一般家庭買不起,只有學校的老師才用。另外,還有燈籠,以竹木或鐵絲做成或方或圓的骨架,周圍糊上紙,里面點上蠟燭,也可以點個煤油燈,用于夜間走路照明,但防不了風雨。還有馬燈,也是玻璃燈罩,還有鐵絲護網,防風又不怕雨,可以掛在馬車上,也可以晚上提著照路。還有汽燈,更亮,缺點是燒油多,每隔20多分鐘就得打氣,點燃后,還有嘶嘶聲響,只有在開大會或唱戲時才用。

  吹糖人

  20世紀50年代,最受小孩子喜歡的是沿街做生意的捏糖人藝人。他們招徠生意用的響器是銅鑼,那鑼聲比舞臺唱戲用的鑼要“沙”一些,但聲音傳得比較遠。捏糖人的藝人多為精瘦的中年男子,嘴皮子都很活泛,尤其是對圍觀的小孩子,??滟澏簶贰D筇侨擞玫脑项伾瘘S,可塑而不易碎,是藝人親手熬制的。從糖稀鍋里用小竹棍挑起一小條糖料來,雙手交替著捏,眨眼工夫,糖料未涼,一只活靈活現的大公雞或小猴子就躍然手上,贏來圍觀者嘖嘖稱贊。說是捏糖人,實際上捏的都不是“人”,而是動物,且是招人喜歡又不太費料的動物,如猴子、公雞之類;不捏豬狗之類用料多又顯得小的動物。銷售方式基本上都是買什么捏什么,要不然捏好了賣不出去,又不便攜帶,還得加熱化掉。

  補鍋

  在街頭生意中,看補鍋釘鍋釘碗也是很有趣的事,只是不知這個行當的老祖宗當年為什么沒有選一個標志性的發(fā)聲器具用來招徠人,只好一進村就扯著嗓子喊:“拐撈——錮漏拐撈,拐撈——錮漏拐撈?!?【“拐撈”應為“(補)鍋啦”的轉音】如果是釘鍋的,往往還兼釘碗,喊聲與補鍋也相類:“釘鍋啦——釘碗,釘鍋啦——釘碗?!?/p>

  補鍋和釘鍋雖然都是修補鐵鍋,但工藝完全不同,對象也不一樣。那時的鍋都是做模翻砂后用生鐵鑄成的,新買的鐵鍋不但里外都有一層鑄造脫模留下的沙子,需要很費力地用砂石塊或陶缸片打磨。打磨過程中,往往還會發(fā)現有砂眼——這砂眼分兩種,一種是澆鑄時留下的小窟窿,一眼就能望穿;一種是打磨時還沒透,用了幾天才發(fā)現有小窟窿。甄別此類瑕疵,一靠經驗,二靠買時用釘子之類檢驗一下。買走以后,商家一般是不負責調換的。

  凡屬此類的漏水之洞,需用“補”的辦法修理。補鍋的辦法是把生鐵片(一般都用破鍋片或犁地用的犁鏵破片)放在坩堝爐里化成鐵水,用一個濕布托子,托子上盛滿谷糠(起隔熱作用),把鐵水舀在托子上,對準漏洞,從鍋的外面迅速把鐵水擠進去,再迅速在鍋里面把擠進的鐵水抹平。這一連貫動作須迅速而準確地完成,不然鐵水稍有凝固,不僅前功盡棄,還得重新把補釘鑿掉。

  釘鍋也屬于修鍋,但方式和對象與補鍋完全不同。修鍋的對象是有裂縫的鍋。這裂縫多為“后天”形成,或是不小心跌破了,或是熱鍋添水激“炸”了——有時把鍋燒干了,慌忙添水進去,鍋就會炸裂。釘鍋的方法,是先沿著裂縫的兩側鉆眼,兩兩相對,然后把鈀釘從鍋的外面釘進去,在里面剪去多余的部分,然后鉚平。

  釘碗和釘鍋的方法相同,只是更為精細,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釘碗,可見釘碗比釘鍋要技高一籌。不過與釘鍋、釘碗比起來,錮漏鍋可能最受小孩子歡迎,因為可以看補鍋匠打鐵花。打鐵花必須用鐵水,只有補鍋匠才能做。打鐵花供人看,又不能收錢,所以只有在補鍋匠或出于討好村民,或因白天生意好有興致時才有心情做一做。打鐵花技術性并不太強,只要把鐵水從坩堝里舀起來,奮力潑灑在墻壁或大石頭上,就會噼啪作響,在夜色中形成一片片無可比擬的絢麗鐵花,引起圍觀者陣陣驚呼喝彩!(李德哲)

  (待續(xù))



回頂部
义乌市| 宝清县| 嵊泗县| 临朐县| 民丰县| 屏东县| 新晃| 德钦县| 天长市| 海林市| 西充县| 芮城县| 彰武县| 铁力市| 平度市| 稻城县| 松潘县| 江津市| 姚安县| 广南县| 乌什县| 东明县| 工布江达县| 公安县| 陇川县| 萨嘎县| 灵寿县| 上高县| 益阳市| 专栏| 万源市| 沅江市| 苗栗县| 德阳市| 孙吴县| 嵩明县| 长宁县| 黄大仙区| 濉溪县| 云林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