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官方网视频|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无码Av蜜臀浪潮|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无码|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久久精品一品二品三品无码免费

您的位置: 濟源人 > 人文濟源 > 正文

濟水文化篇

2019-12-30 16:01:17來源:《文化濟源》責任編輯:薛芳芳

  濟水,一條古代曾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并稱“四瀆”的河流,曾是夏王朝的貢道,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和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們的祭拜。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巨變,一千八百里濟水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英姿。在濟水源頭,它已經(jīng)蛻變?yōu)橐粭l淺淺窄窄的小河,灌溉之利不足萬畝。然而,濟水留下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不但證實著它的存在,而且記述著它昔日的高貴與輝煌。

  濟水源頭的濟瀆廟,是奉詔而建的祭祀濟水之圣殿,其建筑群落之宏大,內涵之豐富,超過了長江、黃河、淮河沿岸所有水神廟;濟源因濟水發(fā)源而得名,濟水下游的濟南、濟陽、濟寧,都以它們特有的名稱,無可爭議地記錄著濟水曾經(jīng)流過的廣闊地域;《禹貢》、《水經(jīng)注》、《詩經(jīng)》等重要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濟水的身影;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為濟瀆寫過祭文,下過詔書,褒揚濟水之德,祈求水神護佑國家平安;孔丘、孟軻、墨翟、孫武、管仲、李清照、蒲松齡、賈思勰……,這些在濟水流域成長起來的歷史人物,代表了那個時代華夏文明的最高成就,同時也印證了古濟水流域的富庶與繁榮;白居易、李頎、文彥博、王鐸等著名詩人,都為濟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三洑三現(xiàn)奔大海

  濟水是一條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無可考證。史書中有關濟水源流的最早記載是《尚書·禹貢》?!队碡暋酚涊d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績,其中關于治理濟水的記述是:疏導沇水東流,易名為濟水,濟水東流,入于黃河,在黃河南岸溢出為滎澤;然后隱于地下,在陶丘北又現(xiàn)于地面;再后東流至菏澤,又會汶水,最后流入大海。

  濟水是中國古代四瀆之一,“三洑三現(xiàn)”是其最為神秘之處。關于濟水的源頭,史書記載較多的是發(fā)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氣化成的水,滴到天壇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稱為沇水。沇水穴地洑流,到達平原后涌出為泉。出自龍?zhí)兜氖菨髟?,出自濟瀆池和珍珠泉的是濟水東源。二源匯流后,東流至溫,穿越黃河,在滎澤再現(xiàn),而后又潛洑東流,至陶丘再現(xiàn),如此,構成了濟水三伏三現(xiàn)說。

  濟水在黃河以北的走向和利用,清代《濟源縣志》的記載是:濟水西源的龍?zhí)端蜄|源的濟瀆池水(包括珍珠泉水),分別流向東南方向,在浠城(今梨林鎮(zhèn)裴城村)一帶匯合,繼續(xù)向東南流,在溫縣城西流入黃河?! ?/p>

  圖中的古黃河根據(jù)黃河水利委員會資料室提供的周定王二年(前605年)黃河走向繪。古濟水根據(jù)現(xiàn)代地理歷史學家史念?!稘c鴻溝考》繪。

  黃河以南的濟水流經(jīng)的地域,歷代地理學家都有論述,但又各有差異。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資料中,現(xiàn)代地理歷史學家史念海的《論濟水與鴻溝》具有較高的權威性。20世紀80年代初,史氏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黃河以南的濟水故道,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寫成了近五萬言的《論濟水與鴻溝》專著,對濟水的走向和變遷進行了詳盡的考證,但對濟水發(fā)源王屋山至溫縣入黃河這一段基本沒有論述。他認為這一段濟水只是黃河的一條支流,而黃河以南的濟水則是黃河的支津。

  史念海認為,濟水從黃河分出的地方在今滎陽市城東北廣武一帶,古稱滎口石門。從石門流出來的水循著廣武山北麓東流,并容納了從廣武山流下的柳泉和廣武澗水,一并流入滎瀆。滎瀆經(jīng)滎陽城北,和滎水匯合,形成滎澤。滎澤是古老的湖泊,位置在今鄭州市西北一帶。濟水越過黃河以后的走向,《水經(jīng)注》記述比《禹貢》清楚一些。據(jù)酈道元②所說,從原陽分為南濟和北濟,南濟經(jīng)過的地方有如下幾處:陽武縣故城(今原陽縣城東南二十八里)南,封丘縣南,大梁城(今開封市西)北,小黃縣故城(今開封市陳留鎮(zhèn)東北三十三里)北,東昏縣故城(今蘭考縣東北二十里)北,濟陽縣故城(今蘭考縣儀封鄉(xiāng)北五十里)南,冤句縣故城(今菏澤縣西南四十里)南,定陶縣故城(今定陶縣西北)南,乘氏縣(今巨野縣西南)西。北濟流經(jīng)的地方是:原陽縣南,封丘縣北,長垣縣西南,菏澤呂陵店南,定陶縣北,至鄆城縣南入于巨野澤。南濟和北濟匯入巨野澤后,從巨野澤東北方流出(具體位置應在梁山的東南),經(jīng)泰山西南繞至泰山西北,然后向北流去。濟水流經(jīng)這一帶的走向,《水經(jīng)注》記載的古地名很多,但沿用到現(xiàn)在的只有幾處。從現(xiàn)存的地名可以確定,東平湖是濟水故道所在。東平湖以下的濟水,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依次是:魚山南,東阿鎮(zhèn),谷城縣,歷城縣,章丘縣,鄒平縣,濟陽縣,長山縣,高苑縣,博興縣,最終在東營與廣饒之間入海。這段濟水曾經(jīng)匯入很多支流,主要的是歷城西南的濼水和濟南與長清縣之間的玉符河。后來由于濟水的淤塞變遷和水名的變化,濟水故道脈絡已不太清晰,但濟南至入??诘男∏搴?,大體上就是幾經(jīng)修整疏浚的濟水故道。

  濟水流經(jīng)河南、山東兩省,從流經(jīng)地各縣市的地方志中,不但可以找到濟水的相關記載,而且還可以見到祭祀濟水的廟宇遺跡存世。河南境內的滎陽、原陽都曾有濟瀆廟。菏澤市牡丹區(qū),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濟瀆廟,內供濟瀆神,時有居民祭拜?! ?/p>

李濂《游龍?zhí)队洝?《濟源縣志》)

  濟水曾經(jīng)是一條大河,這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探討的是它的水源——因為它不比其它三瀆長江、黃河、淮河,都有大的水源地。濟水初源來自王屋山一說,僅從地質結構可能性而言,并非不可能。石灰?guī)r地質在水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溶洞,從而形成地下洑流。但是,王屋山距濟水東西二源五六十公里,且有一半距離是綿延的大山。千百年來,地殼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無人知曉。隨著現(xiàn)代地質勘測技術的發(fā)展,有人從濟源盆地的地質結構和盆地周圍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來解釋濟水二源充沛的水量,比較科學合理。濟源盆地南、北、西三面環(huán)山,東面“開口”。城東五公里左右南北一線往西,地下全是卵石沙礫層,它們的來源無疑是從三面山上沖下來堆積而成的,然后又經(jīng)過泥土覆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地下沙礫層既能儲水又易輸水,城東十公里南北一線的粘土細沙層地質結構又具有攔水的作用,就形成了一個地下“水庫”。而龍?zhí)?、濟瀆廟一帶地勢低凹,地下水壓力較大,自然就會噴涌而出。濟源過去地下水豐富,還可以從濟瀆廟所在地廟街村古有的“合瓦地”得到佐證。所謂的合瓦地,是村民為了排除過多的地下水而采取的耕作措施。具體辦法是,先在田里開挖密布的小溝,用建房用的小青瓦扣成米字形或井字形的地下排水通道,然后再覆上土。這樣,澇時地下水就可以從地底下排走了。地下水流還具有“溫床”的作用,大雪紛飛的冬季,合瓦地片雪不存,水氣蒸騰。在合瓦地上種植的農作物不但早熟,而且品質好。其中紅皮大蒜尤為珍貴,被稱為“濟瀆金蒜”,相傳元末明初曾經(jīng)作為貢品進入皇宮。清《濟源縣志》收錄的明代進士李濂的《游龍?zhí)队洝吩f,五百年前的龍?zhí)度杂邪佼€之大。濟水在濟源境內清代稱為千倉渠。千倉渠分為兩條,一條為上千倉渠,出自東源(即濟瀆池),匯合萬泉寨之水,經(jīng)過鐵岸、碑子,分為六個閘口,灌溉堰頭、西水屯、西許、東許、蓮東、閆家莊等村莊稻田27頃80畝。另一條為下千倉渠,出自西源(即龍?zhí)?,經(jīng)過濟瀆廟南,東行至碑子,分為五個閘口,灌溉南北水屯、堽頭、馬頭稻田34頃。二渠合計灌田61頃,可見清代濟水仍發(fā)揮著很大的水利作用。

天下第一水神廟  

濟瀆廟清源洞府門

  濟、淮、江、河古代并稱四瀆,皆尊為神,并建有廟。長江的水神廟在湖北秭歸縣,名為江瀆廟。因長江三峽工程的修建,江瀆廟、屈原祠等文物被就近搬遷到秭歸縣城鳳凰山。復修的江瀆廟布局呈四合院式,面積858平方米。黃河的水神廟是河瀆廟,在河南省鞏義市,初建于唐,水毀于宋。明初祀洛水視同河瀆,朱元璋敕建,共祀二水神,因此河瀆廟也稱大王廟,現(xiàn)存清代建筑十余間?;春拥乃駨R是淮瀆廟,在河南省桐柏縣,廟宇建筑已毀,僅存遺址和古碑。  

濟瀆北海廟圖(根據(jù)明天順四年(1460年) 濟瀆北海廟圖志碑拓片繪制

  濟瀆廟在我國現(xiàn)存的四瀆水神廟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保存也最為完整。廟院南北長510米,大門和二門之間是一條狹長甬道,主院落東西寬215米,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約合130畝。濟瀆廟又名清源祠,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年),隋開皇四年擴建天慶宮和御香院。唐、宋、元、明各個朝代,濟瀆廟都有大規(guī)模的擴建,明時建筑已多達400余間。清同治年間,農民起義軍的北方一支捻軍到達濟源(1867年),濟瀆廟主體建筑淵德殿和一些很有價值的建筑被起義軍焚毀。建國以后,地方政府對濟瀆廟進行了多次維修和復修,現(xiàn)存建筑30多座,180余間。與其它三瀆水神廟相比,濟瀆廟占地面積和建筑規(guī)模都是第一位的,堪稱天下第一水神廟。

  濟瀆廟是高等級的古建筑群。祠廟坐北向南,山門清源洞府門前是寬闊的大道。據(jù)《濟源縣志》載,大道上原有東西二牌樓,相對而立,可通車馬,頗有氣度。進入清源洞府門,是一條長170米寬30米的甬道,然后才是重重相隔的清源門、淵德門、臨淵門。謁拜者從大門步入,先要通過長長的甬道,然后才能進入主院落。

  清源洞府門濟瀆廟山門,為明代重修的磚木牌樓,由主樓和左右兩掖門組成。主樓系三間四柱懸山造。四根中柱一線排列,上承龐大的樓頂,極具觀賞價值。清源門和淵德門之間原有四座碑樓和東岳行祠、嵩里神祠等建筑,現(xiàn)在僅存明洪武年間的大明詔旨碑一通,記述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功績和封祭五岳四瀆的詔文?! ?/p>

濟瀆廟北海池

  淵德門以北是祭祀濟瀆神的主體建筑淵德殿及元君殿、三瀆殿。這些建筑雖已毀焚,但從淵德殿遺址臺基和礎石布陣,仍可見其宏大的建筑規(guī)模。遺址長33米,寬22.8 米,面闊七間,布局為室內雙槽,臺基前設雙踏道。

  淵德殿后的寢宮,建于宋代開寶六年(973年),是河南省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進深兩間,面闊五間,其建筑特點是檐柱粗矮,出檐較深,頂坡平緩,斗拱疏朗,木構架簡潔明快。

  淵德殿是濟瀆神“朝政”的殿堂,寢宮是濟瀆神“下榻”的所在。在淵德殿與寢宮之間,原有覆道相連,構成隋唐時期祭祀建筑通用的“工”字形格局,是濟瀆廟祠廟等級的重要特征之一?! ?/p>

濟瀆廟內的將軍柏

  在淵德殿和寢宮兩側,有內轉82楹、外轉90楹的迴廊。迴廊與主殿之間,少有綠化和林木遮蔽,只有一株千年古柏。灑脫空曠的場地便于祭祀活動,同時更能襯托出主殿的威嚴和迴廊的華美。

  寢宮之北,進臨淵門即到北海祠。北海祠是祭祀北海神的場所,所有建筑都圍繞北海池布局,具有古典園林風格。有甬道直抵池南龍亭,龍亭前有拜殿和22間廊屋。池北為靈淵閣和北海神殿。北海池也稱龍池,分東西二池,因此也有分別叫北海池和龍池的。東池長43.5米,寬23.5米,面積約1022平方米。西池長66.5米,寬42.5米,面積約2800平方米。池邊有橋亭、白虎亭和龍王亭。

  北海祠在濟瀆廟中自成體系,又與濟瀆廟整體布局相協(xié)調。其主體建筑仍以濟瀆廟的軸線排列,形成祭祀重心。沿軸線兩側,附建有數(shù)座小型亭、閣和橋。其中的龍亭為明代早期建筑,宋元制式。龍亭修建位置構思奇巧:依岸而建,凸于池內,三面臨水,既體現(xiàn)了建筑與水體相依存的關系,滿足了人們親水性的心理需求,又為祭祀活動官員投擲金龍玉簡和犧牲祝帛提供了方便。

  濟瀆廟內東西兩側的天慶宮和御香院,是廟內方丈和道士居住之所,并兼有客棧的作用,也是每逢祭日前來參加祭祀活動的各級官員下榻的地方。

濟水貢道通夏都

  “九州”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队碡暋分械摹熬胖荨奔绊樞驗椋杭街?、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關于九州的方位,《呂氏春秋》最為明確:“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薄稜栄拧穭t載: “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可見黃河和濟水都是古代經(jīng)學家劃分地域的重要地理坐標。

《禹貢》九州圖

  濟水還是九州向冀州夏王都進獻貢品的主要水路通道?!队碡暋分?條貢道與濟水有關:兗州的貢品“浮于濟、漯,達于河”,是指兗州進貢的船只行于濟水、漯水,到達黃河后運往冀州;青州的貢品“浮于汶,達于濟”,是指青州進貢的船只行于汶水(濟水支流)到達濟水;徐州的貢品“浮于淮、泗,達于菏”,是指徐州進貢的船只行于淮河、泗水,達到菏澤;揚州的貢品“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是指從揚州進貢的船只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水、泗水。這4個州中徐州、揚州的進貢船只雖然沒有明寫通往濟水,但徐州、揚州運往冀州的貢品必須經(jīng)淮水、泗水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菏澤,才能最終到達冀州王都。從這些記述還可以看出,夏代的濟水和黃河已經(jīng)相互交叉,船只可以互為通達。

  濟水還是古人界定夏王朝統(tǒng)治區(qū)域的四至之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魏武侯與軍事家吳起討論為政之道,吳起說,古代帝王江山社稷是否穩(wěn)固,“在德不在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边@里的河濟指黃河、濟水交匯處,即今鄭州西滎陽一帶,泰華指陜西華山,伊闕在洛陽南龍門,羊腸在太原晉陽北(一說在山西壺關)。這段史料是史學界研究華夏族起源“豫西晉南說”的重要依據(jù),同時也反映了濟水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封祀日隆萬民仰  

  此碑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為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頒布的圣旨碑。當時全國范圍內,但凡圣旨中所涉及的岳、鎮(zhèn)、海、瀆廟皆立石刻此文,詔告天下。

  石碑通高4.8米,寬1.73米,厚0.47米。碑體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浮雕六條盤龍,體勢粗大,鱗角畢現(xiàn),其間銘刻篆體碑名“大明詔旨”。

  祭祀水神是古人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式之一。記載濟水早期祭祀活動的史料主要有《禮記》、《史記》等?!抖Y記》是儒家經(jīng)典,主要記載秦漢以前的各種禮儀?!抖Y記·王制》載:天子祭天地,祭天下名山大川,主要是祭祀五岳四瀆?!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的周天子祭祀天地的禮儀是:冬至祭天于城南郊,以迎接夏至日的到來;夏至祭地祗,“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四瀆者,江、河、淮、濟是也”。祭祀時除了祭品,還要用音樂和舞蹈,以示禮敬?! ?/p>

北京地壇公園的濟水神位

  春秋時期的濟水祭祀規(guī)格是和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相并列的。《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這四個諸侯小國都在濟水流域東部,任國在今山東濟寧,宿、須句東平湖東岸,顓臾在泗水附近。這四個小國共同負責掌管太皞伏羲氏和濟水神的祭祀并朝貢中原,可見濟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秦始皇稱帝以后,在泰山大搞封禪活動,并重新頒布了天下名山大川的序次和祭祀的規(guī)格,濟水名列四瀆之首。

  隋唐以后,濟水逐漸衰微,尤其是濟水下游,由于泥沙淤積,大多河段斷流,但是濟水的祭祀和加封規(guī)格卻日漸提高。這種似乎不合邏輯的現(xiàn)象,自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隋唐時期是中國農耕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水是萬物之源”的樸素意識在社會生活中日益加強,水神崇拜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日漸盛行。官方的水神崇拜主要體現(xiàn)在祭祀禮制的進一步提高并列入國典。唐朝“四瀆”仍為江、河、淮、濟,又增加“四?!保礀|海、南海、西海、北海。唐天寶六年封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天寶十年又封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八臑^”“四海”分別按春、夏、秋、冬四季祭祀:立春在山東萊州祭東海神,在河南桐柏祭淮瀆神;立夏在廣州祭南海神,在成都祭江瀆神;立秋在陜西大荔祭西海神和河瀆神;立冬在河南濟源祭濟瀆神和北海神。祭祀時朝廷還要派兩京官員親臨現(xiàn)場。

  濟源的濟瀆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建立起來的。隋開皇十六年以濟水之源命名政區(qū)名,設立濟源縣。唐代以后,濟瀆廟又有擴建,形成占地130畝的規(guī)模,一直保存至今。在朝廷日益隆重的祭祀活動影響下,濟水流經(jīng)的滎陽、原陽、菏澤等地也相繼建起了濟瀆廟。

  濟水封號從唐玄宗封濟水為“清源公”開始,歷代有加。宋徽宗封為“清源忠護王”,元仁宗封為“清源善濟王”。到了明代,朱元璋登基之后,為了顯示皇權地位,悉數(shù)革去了歷代帝王對天下岳瀆鎮(zhèn)海和忠臣烈士的封號(惟孔子封號未改),頒布《太祖改正岳瀆神號詔》,重新對天下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神號進行命名,四瀆分別改名為: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至今在北京地壇仍可看到四瀆神位仍為此名。

  濟瀆廟在“四?!薄八臑^”水神祭祀中具有特殊地位,廟內的龍池和北海池是分別用來祭祀濟水神和北海神的。濟瀆廟“身兼二職”的原因,是因為“四瀆”均有廟宇,“四?!眳s是按方位加封的,當時為四海神建的廟宇只有東海廟和南海廟,分別在廣東萊州和廣州南海,而西海和北海只是泛指,沒有具體地點,無法設立廟宇,于是把祭祀北海神和西海神的地點分別定在濟瀆廟和河瀆廟?! ?/p>

2001年,濟源市舉辦世紀旅游年活動,在濟瀆廟內進行祭祀濟水儀式。

  清代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漢民族的朝代,在統(tǒng)治手段和策略上更加小心翼翼,千方百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漢文化,鞏固統(tǒng)治地位。對歷代祭祀山水的典章制度,自然也要沿襲使用。清王朝規(guī)定,每遇太子繼位、壽辰大典、離宮出巡、平暴治亂等等大事,都要派大臣前往各地祭告五岳四瀆。據(jù)《濟源縣志》記載,康熙八歲登基,二十三年離宮出巡,二十七年封孝莊皇后為圣文皇后,三十六年“蕩平漠北”,五十八年封孝惠皇后為圣章皇后,以及康熙五十、六十大壽,都曾頒詔并派使臣到濟瀆廟祭祀濟瀆神和北海神。

  濟水崇拜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訴求,祈求天無災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在官方和民間都很盛行,只是相對而言,官方的濟水崇拜具有規(guī)范的禮儀程式,體現(xiàn)出封建制度的威嚴,而民間的濟水崇拜則比較貼近生活,還體現(xiàn)出神話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如《酉陽雜俎》中有一則頗具政治色彩的故事:南北朝時南燕有一位長白山人,名叫邵敬伯,收到一封信函,寫信人自稱是吳江使官,上司令他到濟廟拜謁濟水神并送去書函,聽說敬伯前往濟源,請代為送達。敬伯致濟廟,入水府,豁然見宮殿宏麗,一九十老翁坐于精床,發(fā)函開書曰:“裕興超滅”。果然就在這一年(410年),宋武帝劉裕滅掉了南燕慕容超政權。又如,濟瀆廟內有一碑記,記的是李貨郎傳書的神話故事:濟源有個李貨郎,常到云南做生意。有一年,云南大旱,李貨郎告訴云南地方官,濟水神有求必應,應該前去求雨。地方官為解百姓苦難,萬里苦行來到濟廟,當晚就睡在廟里,睡夢中見到濟水神,求其前往云南降雨。濟水神只說了一句“心誠則靈”就飄然而去。這位官員回到云南后,率眾祈雨,果然甘霖普降,解除了旱情。地方官見濟水神如此靈驗,遂寫信托李貨郎捎給濟水神,以表感謝。從此,云南一帶每逢干旱,就托李貨郎傳書濟水神,每每有求必應。李貨郎因此成為云南貴客,生意也越做越好。

  濟水神的世俗化主要表現(xiàn)在民間對它的祈愿,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濟瀆廟寢宮里供奉的濟瀆神及其三位夫人的形象:正位上端坐的是三位娘娘,分別掌管水政、財政和家政,濟瀆神則在宮內東側臥榻上熟睡。其中的寓意即宮門對聯(lián):“河神高枕農無患,黎庶安康民長歌?!斌w現(xiàn)的仍然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在濟源百姓心目中,濟水神除了有安瀾去災行云布雨的功力,還能賜福賜壽。如清《濟源縣志》記載:每年三月間,遠近百姓都要到濟瀆廟進香求愿,并“多密帶金銀仙佛銀娃金盒之類,乘人不見,拋于池中,謂之拋長生。”

  明清時期濟瀆崇拜與祭祀達到高潮的另一個標志,是在與濟水相關的北方地區(qū),分布有數(shù)量眾多的濟瀆廟。據(jù)相關記載,河南原陽、滎陽、新鄉(xiāng)都有柘城、濮陽有“濟瀆池”。山東曹縣、定陶地方志載有濟瀆廟,菏澤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濟瀆廟。河北曲陽的“濟瀆巖”,元代稱為“濟瀆神祠”。山西曲沃有“濟瀆祠”,黃帝廟原為濟瀆廟;孝義縣、長治縣有“濟瀆廟”,高平縣有“濟瀆池”和二座“濟瀆廟”,鳳臺縣有二座“濟瀆廟”,陽城縣的成湯廟,“有二泉亢旱不竭,與濟瀆通”。這些為數(shù)眾多的濟瀆廟,大部分并不在濟水流域,說明濟水崇拜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信仰。

截河而南問史前

  濟水在《禹貢》、《史記》、《爾雅》、《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等重要歷史文獻中均有記載。按照《爾雅·釋水》:“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睗畱且粭l獨流入海的河流。但是《禹貢》、《史記》、《水經(jīng)注》中關于濟水的走向,均記其發(fā)源于王屋山,東流至溫縣(或武陟)注入黃河,然后“溢”出于黃河之南的滎澤,再東流入海。按此記載,濟水與黃河相交,又不符合四瀆獨流入海之定義。因此,濟水是否曾經(jīng)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如何解釋濟水截河而南這一現(xiàn)象,就成為歷代學者研究濟水無法回避的一個難題。

  其實,對濟水截河而南這一問題,古代學者早有質疑。如清代地理學家胡渭在《禹貢錐指》中就指出:“濟水截河而南,則似二人同行街北,一人忽截街而南,別與人同行數(shù)里,乃獨抵所欲詣處。人之行路,固有然者,水則安能?且河大而濟小,濟既入河,河挾以具東,濟性雖勁疾,恐亦不能于大河之中曲折自如?!逼鞄悯r明地對濟水截河而南的現(xiàn)象提出了質疑?! ?/p>

秦漢時期的黃河、濟水走向圖(根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繪制)

  現(xiàn)代學者中,盡管對濟水專題研究者甚少,但對濟水截河而南這一歷史疑問的研究還是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2007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的專著《濟水與河濟文明》。作者在深入研究有關濟水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根據(jù)碳—14測定的渤

  海灣與蘇北沿海地質的貝殼堤形成的年代,認為黃河下游的河道改道存在南北兩地相互交叉現(xiàn)象,在距今4600年~4000年之前,黃河在蘇北平原入海,其后南北改道,經(jīng)河北平原注入渤海。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是一個巨大的扇形,北起渤海灣,南到長江入??冢漤旤c在滎陽以東。根據(jù)黃河入海的南北變化和黃河三角洲的地質資料,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4000年前的夏王朝初期或之前,黃河在鄭州以西出山峽以后南流,經(jīng)江淮平原,在蘇北入海。那時的濟水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之后,由于泥沙的淤塞,黃河河道抬高,黃河改道而北流,切斷了濟水的河道,濟水成為東西兩段。但是在古人的記憶中,濟水確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是與黃河、淮河、長江一樣奔流在黃淮海大平原上并與他們的生存悉悉相關的大河。盡管后來由于黃河泥沙混入濟水,造成了濟水的淤塞斷流,但是古代的哲人們仍然執(zhí)著的認為,濟水四瀆之一的地位不容置疑,并附會出很多遐想以圓其說。

  對濟水截河而南之謎的研究,濟源文史研究者近年來作了不懈努力。2007年12月22日《濟源日報》發(fā)表《古濟水在華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作者李德哲),對濟水穿越黃河這一歷史之謎進行了探討。作者從黃河改道、古文化遺址、古文獻信息三個方面探討古濟水獨流入海變?yōu)榕c黃河相交的變遷史。

  其一,黃河和濟水歷史悠久,但是有關黃河和濟水的歷史記載只有兩三千年,這可能是千百年來地理學家難解濟水穿越黃河之謎的原因所在。據(jù)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報告《晚更新世末至公元7世紀的黃河流向和黃河三角洲》(《海洋學報》2004年第1期,作者薛春汀)提供的資料,近1萬年來,黃河有兩個時期在蘇北入海:前一個時期是距今9600~8500年,后一個時期是公元1128~1855年。其它時期黃河均在渤海入海。關于黃河在蘇北入海的具體年代,后一個時期歷史記載明確,即1128年南宋政權為阻擋金兵南侵,在滑州(今河南滑縣)決開黃河,致使黃河南流奪淮入海。前一個時期史書雖無記載,但黃河三角洲的西頂點在河南鞏義以東,這一基本地質狀況,可證這里曾經(jīng)是史前黃河的河道。

  其二,古代文化遺址也是地理學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據(jù)。華北平原龍山文化以前的古遺址,中原地區(qū)最為密集,黃河下游次之,淮海流域相對稀少,河北平原則是大片空白。按照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中的觀點,河北平原中部沒有春秋以前的古文化遺址,是因為這個時期黃河在這一帶頻繁改道,這里不適宜古人居住。同樣道理,山東東部已發(fā)現(xiàn)的八九千年前的章丘西河遺址、廣饒傅家遺址等大型古文化遺址,則可以證明這一地區(qū)早在新石器時期已經(jīng)是先民們的聚居地。按照那時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足夠的水源供應,而那時的黃河在蘇北入海,黃河流經(jīng)的地域應該在華北平原南部,流經(jīng)山東地區(qū)的主要河流只能是濟水及其支流。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勾畫出8500年前黃河與濟水的關系:黃河在鄭州以西鞏義以東向南流,越過華中平原,在蘇北流入南黃海;濟水從王屋山東流至溫縣,然后南流至滎澤(那時溫縣與滎澤間無黃河),再東流入海,與黃河并不相交。

  其三,中國古代文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版本流轉過程和成書年代并不十分清楚,有些內容真?zhèn)坞y辨,因此讓后人常常糾纏在信史與傳說的困惑之中。就拿《禹貢》來說,盡管是史學界公認的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但其成書年代(約在西周晚期)距大禹治水的年代已經(jīng)過了1300多年,其間的山川變化,都可能造成記載的失實。《水經(jīng)注》是記載中國古代水系的專著,作者酈道元(470~527)在《水經(jīng)注·濟水一》中援引《皇覽》曰:“濟水南流注于河……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后水流逕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比绾卫斫狻安慌c昔同”一辭?《說文解字注》中“濟”字的加注或可作解:“所謂東流為濟入于河者,已非禹跡之舊矣。東入于海,此謂禹時故道。獨行達海,故謂之瀆?!边@些古代文獻信息,不僅是我們研究夏代以前濟水走向的重要資料,也是對《禹貢》關于濟水“入于河溢為滎”的否定。

  根據(jù)這些信息,我們有理由作出這樣的判斷:夏代以前的濟水和長江、黃河、淮河一樣,都是獨流入海的水系,都對古人的生存發(fā)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并形成了“四瀆”之說。但到古代經(jīng)學家成書時,黃河和濟水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相交的情形,他們既要尊重前人已成定論的“四瀆”之說,又要作客觀記述,于是就為后人留下了濟水穿越黃河這一千古之謎。

華夏文明載其功

  濟水發(fā)源于華夏文明的中心區(qū)域,中下游主要在今山東境內,按照《中國歷史地圖冊》標定的濟水,全長約900公里。在濟水流域內,古文化遺址比較密集,大約有近50處,其中仰韶文化遺址有近20處。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古濟水流域的史前文明早在八九千年前已發(fā)育成熟。在濟水源頭的濟源境內,已發(fā)現(xiàn)有屬于仰韶文化的栗樹溝遺址和屬于龍山文化的原城遺址、沁臺遺址、苗店遺址等。原城遺址位于濟水源頭,原字是源頭的本字,表示泉水從洞穴中流出,從漢字訓詁學可知濟水源頭遠古即為先民聚居地。原城還是夏代第七位王帝予(也作帝杼、帝寧)的都城,可證4000年前這里已進入農耕文明時期。栗樹溝遺址位于濟水與黃河之間的高地上,面積約3萬平方米。在遺址四周的斷面上,可以看到密集的仰韶文化陶片。在古濟水流經(jīng)的山東境內,濟南以東的小清河中下游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大量史前文化遺存,如鄒平孫家遺址、章丘西河遺址、廣饒傅家遺址、陽信小韓遺址等,均可證古濟水流域夏代以前聚居著眾多人口,生產力也較發(fā)達。

  距今約4000年的大禹治水,首先治理的是冀州和兗州。冀州治理從壺口開始,其后是太行山以南?!榜麘褏}績,至于衡漳”,就是治理濟水上游的覃懷(濟源、沁陽、武陟一帶)和覃懷以北的漳水地區(qū)。這些地方經(jīng)過治理,自然條件得以改善,物產日漸豐富,“厥賦惟上上”(稅賦是第一等),“厥田惟中中”(田地是第五等)?!队碡暋分械膬贾?,經(jīng)過治理,沒有了洪水危害,人們已經(jīng)從山上搬到平地生活;這里土地又黑又肥,人們開始植桑養(yǎng)蠶,剿絲織衣;這里生產的漆和絲綢,每年都要裝船通過濟水貢道運達中原王都。

  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高峰期,農耕文明發(fā)達,文字日臻成熟,王權統(tǒng)治能力增強。濟水流域的曹縣、曲阜、鄆城、內黃都曾先后為商朝的王都。濟水上游從夏至周都是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秶Z·晉語四》載,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賜晉文公陽樊、溫、原、州、陘、絺、組、攢茅之田,陽樊人不服,守將倉葛呼曰:“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彼玫?,即后嗣及其遺法,說明濟水之畔的陽樊(今濟源承留鎮(zhèn)曲陽村)人不僅是夏商的后裔,還嚴格繼承著夏商的宗法制度?! ?/p>

《詩經(jīng)》十五邦國地域分布

  周代文明的最主要標志是文字的成熟和詩樂的發(fā)展,《詩經(jīng)》的產生和存世是其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現(xiàn)。《詩經(jīng)》305篇,其中《國風》160首,反映的是西周初期到東周春秋中期中原地區(qū)的山水風物和社會生活,不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同時也記述了3000年前先民們生產生活和農事活動的狀況。按照十五邦國的地理分布,王、鄭、邶、衛(wèi)、鄘、曹、齊都在濟水流域,這些地方產生的諸多詩歌反映的社會生活,都與濟水密切相關。詩中出現(xiàn)的麻田、麥田、李園,說明當時農作物栽培技術已經(jīng)成熟,田園風光秀麗;詩中的“翿”、“簧”、“由房”、“由敖”,都是樂器和舞蹈名稱,說明那時的人們用來抒發(fā)感情的樂器和舞蹈已經(jīng)成熟并走向民間。

  周代以后,濟水中下游屬于姜齊勢力范圍,至春秋時,發(fā)展成為最具地域文化特質的齊文化和魯文化。齊文化的代表人物最為知名的是春秋初期的管仲和晏嬰。管仲是齊桓公時卓有功績的政治家,致力于政體和經(jīng)濟改革,設立分級管理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用力役,發(fā)展鹽鐵業(yè),管理貨幣,調劑物價,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使齊國很快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晏嬰是齊國大夫,晚于管仲。在治國上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特別注重發(fā)現(xiàn)和任用人才。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上重視生產,提倡農桑,反對厚賦重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先進思想和文化,對春秋以后中國2000多年的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p>

《濟陽水利志》中關于大清河與濟水關系的記述

  魯文化晚于齊文化,其時周王室衰微,禮樂制度日漸崩潰,魯國卻固守其本,確立了自己的禮樂正統(tǒng)地位,保持著完備的周文化禮儀,并以此教化民眾,協(xié)調社會秩序。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鬃訛榛謴椭芪幕瘋鹘y(tǒng),網(wǎng)羅天下舊聞,廣問博訪,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刪定六經(jīng),祖述堯舜,倡仁義禮智,教文行忠信,塑造理想人格。孔子儒學既是周文化的繼承、總結和升華,也是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魯文化以講究道德、恪守禮義、講求原則、垂訓后人為主要特征,經(jīng)過歷代經(jīng)學家的豐富規(guī)范和歷代帝王的倡導提升,成為影響至今的儒學文化。繼孔子之后的孟子、孫子等政治家、軍事家,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等,都是濟水哺育下的時代英杰。  

山東省廣饒縣境內的小清河入???/span>

  秦漢以后,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戰(zhàn)亂頻發(fā),適應人們亂世求精神寄托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迅速發(fā)展,濟水流域的宗教文化呈現(xiàn)出斑斕豐富的色彩。如金末元初道士丘處機創(chuàng)立的全真道龍門派,曾在王屋山靈都觀和濟水之濱的長春觀廣收門徒,重整叢林制度,順勢勸人入教,道教史稱“龍門中興”;與此相對應,濟水中游的曹州南華縣(今山東東明)人義玄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臨濟宗,也日漸興盛起來。明清時期濟水流域的佛教寺院多達20余座,至清中期,龍門派和臨濟宗成為佛道兩大宗教中無與匹敵的宗教, 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

千古唱和濟水情

  濟水是一條神秘的河流,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變化,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今天要了解濟水的遠古風貌,只能借助于古人留下的詩賦歌詠。在古詩文中,最早描寫濟水風情的詩篇是《詩經(jīng)·匏有苦葉》,其內容表達的是一位待嫁的姑娘站在濟水岸邊,翹首以盼戀人前來迎娶的心境。詩三章,三言四言五言相間,就近取喻,聯(lián)類比興,讓今人有幸從中再見三千年前濟水暢流的風光和動人的風情。(見本書《詩文文化》第二首)

  從西漢到清代,流傳下來的有關濟水的詩文有數(shù)十篇之多,其中不乏名家之作。白居易、李頎、文彥博、王鐸都為濟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這些詩詞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記述祭祀濟瀆和北海神的祭祀活動的,一類是頌揚濟水清澈秀美及其滋養(yǎng)萬物的“功德”的。透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窺見濟水備受推崇之歷史,感受祭祀活動之盛況,領略兩岸風光之綺麗,體味文人騷客之情致。

  在這些詩詞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題濟水》,堪稱描寫濟水的名篇。詩人用“盈科不數(shù)尺,岸柳難通舟”來描寫濟水的豐沛,用“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來贊美濟水的源遠流長。用“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來歌頌濟水的清澈與高潔,把濟水人格化為一條品德高尚的河流,讓人感到濟水可親可近。

  白居易的另一首和濟水有關的詩是《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中的最末一首。詩人從:“濟水澄而潔,河水渾而黃。交流列四瀆,清濁不相傷?!逼鸸P列舉了許多或善或惡的人物和鳥獸來詰問上天神靈,抒發(fā)了詩人被貶官之后“時屬多雨,無以自娛,雨中獨飲,往往酣戰(zhàn)醉”的心境。詩人以濟水起興,言志抒情,可見濟水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形象。

  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詩人都有關于濟水的佳作。其中宋代詩人文彥博的《題濟瀆》最為滿懷深情:

  導沇靈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遠朝滄海殊無礙,橫貫黃河自不渾。

  一派平流滋稼穡,四時精享薦蘋蘩。

  未嘗輕作波濤險,惟有沾濡及物恩。

  歷代關于濟水的詩詞,基本上都是盛贊濟水之美的。但也有記述濟水衰微過程的,具有記史的味道。清代縣令孫灝的《濟水》就屬于這類。詩曰:

  當年傳禹跡,平治自天心。

  水潤浮沙老,塵埋細石深。

  柴門臨典澗,古道落危岑。

  淪浚循遺址,源濟尚可尋。

  詩人如實記述了清代時濟水已經(jīng)嚴重淤積,風光不再,失去了當年的姿容。只是濟水源頭尚在,故道仍然可尋。

  在濟水中下游的地方志中,也可尋覓到歌詠濟水的詩篇。《滎陽縣志》中記載,縣城西北二十里有濟瀆廟,并有石碩甫頌濟瀆池詩一首:

  源頭治水自成湍,滿不溢流旱不干。

  元氣渾淪深似海,一池能潤萬千田。

  詩寫得平淺易懂,說明那里的濟瀆池不但闊大,而且很深,能灌溉千畝良田。

  在山東《濟陽縣志》中,也有一首關于濟水的無名氏詩作,寫得生動有趣。全詩共六句:

  濟水清且漣,利涉平於掌。

  到來沃我心,悠然餐瀣沆。

  何為矜奇節(jié),故酌貪泉爽。

  詩人看到的濟水,淺可涉,清可飲,是令人愛憐之水!

濟水魂魄今猶在

  古濟水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在濟源境內,濟水源頭還在,但水量已經(jīng)很小。數(shù)十公里的河道,經(jīng)過多年淤積,也只剩幾米寬,名稱也改為珠龍河。黃河以南的古濟水,大部分河道已經(jīng)隱沒。在現(xiàn)今出版的水系圖上,濟水的身影已難以尋覓。濟水故道和有關濟水的遺跡,只能從《中國歷史地圖冊》上或古濟水流域的地方志上查找到。

  對于濟水的衰微,歷來說法種種。無論是古籍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帶有很多神秘的色彩,讓后人撲朔迷離,難辨真?zhèn)巍aB道元在《水經(jīng)注》里把濟水斷流的時間定位在公元初年的王莽時期,但斷流的原因卻有待商榷。書中載:“當王莽時,濟水入黃河不復出,滎澤則始枯。”滎澤是濟水在黃河以南滎陽市境內形成的沼澤。酈道元認為,濟水枯竭的原因,是“入黃河不復出”,隨黃河流走了。

  近些年來,有人從地質學和氣象學的角度來解釋濟水斷流的原因,認為濟水和其它三瀆相比,存在明顯的“先天不足”:流域面積小,支流少,河道短。再加上兩千年來地球氣象的變化,雨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等,也應是濟水逐漸斷流的原因。應該說,這一解釋不無道理,至少對解釋濟水從源頭至黃河數(shù)十公里水量的銳減是較為可信的。濟水西源龍?zhí)兜叵滤鼛资甑淖兓部梢宰C明這一觀點。20世紀50年代,龍?zhí)蹲匀蝗匀粯O為豐富,流量至少在每秒兩三個立方米。50年代末,為了增大水流,在潭內打了五口自流井,泉水從深達二米的潭底噴涌而出,竟然可以噴出水面一米多高,可見地下水不但豐富,而且具有較大的壓力。但是到70年代以后,由于工業(yè)采水增多,龍?zhí)度找鏈p少。90年代以后,龍?zhí)兑鸦緹o泉水。

  對于濟水的變遷史,現(xiàn)代地理歷史學家史念海認為,濟水變遷的主要原因是黃河的改道和泥沙的淤積,而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滎澤最先淤積,而后是巨野澤以西的南濟和北濟逐漸斷流。巨野澤以東的濟水斷流較晚,直至今天仍有濟水水系存在,只是名稱變化了。

  滎澤淤塞的年代大致在東漢初年。因為在戰(zhàn)國后期,滎澤還可以以水代兵用于軍事。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家鄭玄在著作中說:“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說明東漢時滎澤淤塞的時間還不太久。清代地理學家胡渭在《漢書·地理志》中也認為,西漢時滎澤還存在,至東漢才塞為平地。

  東漢以后,滎澤淤塞,使?jié)嫌问チ艘粋€能起到沉淀泥沙作用的所在,對滎澤至巨野澤之間的濟水產生了嚴重影響。這段濟水長約八百華里,在河南的原陽分為南濟和北濟兩支,最后又匯入巨野澤。這段濟水斷流的年代,據(jù)定陶縣志記載,南北朝時期,濟水的漕運功能減弱,開始用車馬作運輸工具。到隋代時,又利用濟水部分殘留河道,開挖了運河。直至唐末開挖的五丈河,都是對南濟水河道的重新修整利用。五代時又疏導汴水入五丈河,成為京師開封通往東北部的主要水路。宋代又在開封西引金水河東注五丈河。這條河開寶六年(973年)改為廣濟河,成為北宋漕運四渠之一。這條水路直至金代才最后堙廢。

  巨野澤水面廣大,南北三百里,東西百余里。濟水入澤后,由于沉淀的作用,水質變得清澈。濟水出巨野澤東流,以后有數(shù)條支流匯入,大的支流主要是汶水和濼水,由于這些支流的水也都是清澈的,濟水遂改名為清水。后來,巨野澤也逐漸淤塞了,汶水就成了濟水的主流,名稱又改為大清河。大清河存在時間很長,直至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因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取了大清河的河道,大清河就成了黃河河道的一部分,即現(xiàn)在濟南市北約一百公里左右的河道。1952年底,毛澤東主席沿津浦路南下視察行至濟南時,在車上召見了時任濟南市委書記的谷牧。谷牧匯報完工作后,主席問他:“濟南因何而得名?”谷牧答:“因為它在濟水之南?!敝飨謫枺骸艾F(xiàn)在為什么不見了?”谷牧一時答不上來。主席說:“濟水故道被黃河奪取了,你回去可查查書。入境問俗,入國問禁,到哪個地方工作,就要了解那里的情況,包括現(xiàn)在的和歷史的。”這個故事說明,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古濟水仍被世人所關注?! ?/p>

  2003年,濟源市人民政府對濟瀆廟、濟瀆北海池重新進行整修。濟水從這里清源東流,至今仍發(fā)揮著灌溉之利。

  濟南市以東另一條關系到古濟水變遷歷史的水道是濼水。濼水本是大清河的一條支流。南宋初年,金兵南侵,為了打通海運通道,在濟南開挖新河,引濼水東流,改名為小清河。小清河自歷城(今濟南)經(jīng)章丘、鄒平、長山、新城,會孝婦河,又經(jīng)高苑、博興,合于時水,至車馬瀆入海。由于小清河流經(jīng)地域地勢平坦,宣泄不暢,四五百里河道屢次淤斷,又屢次疏通。每逢淤塞,小清河水就從濟南市東北的華不注山北麓注入大清河(今黃河)。清代中葉,小清河又被疏通。解放后,小清河經(jīng)過多次整修清淤,河道通直,寬達50米,可行小型船舶。直至今日,小清河仍發(fā)揮著水利功能,是濟南市及其下游地區(qū)排水泄洪的主要河道。下游數(shù)十公里至入??诘膶掗熀用鎸砂度嗣襁€有舟楫之利。

品清德高惠萬物

  山水崇拜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精神產物。古代四瀆,濟水最小,但由于它是平地開源,無災無患,獨運長波,澤被萬物,因此被賦予很多人格化的贊譽。

  給予濟水人格化贊譽的文字記載很多,最早的可能是東漢著名經(jīng)學家劉向。劉向在《說苑》中說,四瀆能蕩滌垢濁,能通百川於海,能蕩出云雨,“為德甚美,故視諸侯也”?;茨献釉疲瑵巴ê鸵嗣}”。劉向以“德”譽四瀆,并且特別指出四瀆之一的濟水更有利于人的健康,認為濟水之“德”最值得稱道。

  北魏文帝祭濟瀆文告贊濟水“乾光資耀,坤載播液。溫方涌瑞,沇源導濟。作潤岱宗,含云吐澧。瞻洪津而懷德,乘長波而欽智?!?/p>

  唐太宗曾和朝臣許敬宗討論濟水位列四瀆的因由。太宗問:天下有這么多洪流巨谷,并沒有載入祀典,濟水細微而列四瀆,原因何在。許敬宗答:四瀆皆獨流入海,濟水雖然細微,有些地段還潛伏地下,但是最終還是流入了大海,因而濟水之德就顯得更為尊貴。清乾隆在《祭告濟瀆文》中贊譽濟水“伏以流謙,淆之不濁”,濟水被賦于了謙謙君子不為世風所染的美德。

  稱贊濟水之德最值得稱道的是唐代吏部侍郎達奚珣的《有唐濟瀆之記》。文章以濟水游賞為主題,在稱贊四瀆造福社稷的同時,認為長江黃河、淮河均發(fā)源在幽僻的山野,“遠而見奇,伊何足貴?”唯有濟水“體清淳之氣,據(jù)幽夏之中,平地開源,分空正錄?!苯又仲澴u濟水“表里皆凈”,表面看來似乎不深,待到行舟其上,“方知無底”,這才是真正的度量!濟水東流,遇到黃河阻隔,就截河而南,不以險阻懼其勢,不以河濁亂其清流,終能以柔克剛,揚波東行,滔滔入海,這也是具有君子之德才能做到的!濟水無論潛入地下還是流貫大地,都能包容天下,澤潤萬物,這種品質也只有“得道”之人才能夠具備,這也正是濟水和長江、黃河、淮河三瀆差異所在。

  唐代詩人李甘在《濟為瀆問》一文中,又通過對黃河的“批評”來稱贊濟水之“高尚”:“今河恃其強大自積,不捷趨海,往來戎狄間,脅涇、渭、灃、漆、汾、洛、伊、沁之水,以滋其暴,決愁民生,中土患勢,逆曲多窮,始歸海,此皆濟所羞也?!痹诶罡实难劾?,黃河本來就“出身不好”,又不自律,脅迫那么多河流都跟著它一道作惡,禍害百姓。而濟水寬厚仁愛,溫柔慈祥,“或平地開源,為河為渠;或穴地洑流,為泉為井”,默默地滋潤著兩岸的穡稼,養(yǎng)育著兩岸的人民。

  濟水文化品格的另一個特點是“清”。從唐代朝廷加封四瀆,濟水封公“清源公”開始,以“清濟”“清源”贊譽濟水的皇家文告和文人辭章比比皆是。濟瀆廟的山門曰“清源洞府門”,白居易《題濟水》:“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碧K東坡《黃河》詩云:“濁流若解污清濟,驚浪應須動太行?!?/p>

  正是由于自古以來歷代帝王、經(jīng)史學家和文人墨客對濟水賦予了高尚的文化品格贊譽,盡管秦漢以后濟水逐漸斷流,但濟水越黃河而不濁、潛地下而朝宗的觀念,反而更增加了人們對其文化品格的堅定信念。山東境內的濟水斷流后,人們把原來的濟水支流汶水改為大清河;大清河被黃河奪取河道后,人們又把大清河的支流濼水疏導入海,改名為小清河,一直延用至今。千年滄桑,世事更替,但是人們對濟水的“清”與“潔”卻不能忘懷,其文化品格終難泯滅。

回頂部
大港区| 宜兰市| 峡江县| 光泽县| 九台市| 洞头县| 定南县| 诸暨市| 通州区| 新野县| 深州市| 祁门县| 睢宁县| 嘉祥县| 宁城县| 苍溪县| 吉隆县| 湾仔区| 吴忠市| 伊宁市| 宜兰县| 广安市| 屯门区| 井冈山市| 都兰县| 农安县| 满洲里市| 从江县| 封丘县| 安陆市| 陵川县| 哈尔滨市| 偃师市| 江孜县| 龙泉市| 安阳市| 沧源| 枝江市| 南通市| 柞水县| 丹东市|